2019下半年小学科学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(精选)第三批
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时间为2020年1月4日-5日,根据考试交流群的学员回顾,为方便广大教师资格面试考生考试,临沂中公教育特此整理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解析汇总。以下是:2019下半年小学科学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(精选)第三批
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,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,仅供参考。
小学科学《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》
一、考题回顾
二、考题解析
【教学过程】
环节一:导入新课
列举生活中一些物体放在水中的呈现方式,例如:鸡蛋、水果、胡萝卜、橡皮泥等,观察他们在水中是沉底还是浮在水面上,提出问题:哪些物体会浮在水上,哪些物体是沉在水底?由此引出课题: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。
环节二:新课讲授
活动一:观察物体的沉浮
教师出示石块和木块,学生猜想放入水中会怎样,并说出自己的理由(石头重,所以会沉,木头轻,所以会浮)。教师出示泡沫塑料,学生猜想放入水中会怎样,并说出自己的理由(泡沫塑料轻,所以会浮)。
教师指导个别学生上台前来操作,其他同学观察现象(石头沉,木头浮,泡沫塑料浮)。
活动二: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
(1)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,他们在水中又是怎样的?
教师展示实验材料,以及实验记录,让学生根据对桌上物体的观察和生活经验,小组内进行猜想,同时将猜想结果和理由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;
(2)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,将不同的物体轻轻放在水中,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,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(强调要轻放,不能扔);
(3)实验结束后,各小组汇报成果,并台上展示。
通过学生猜想,实验验证,教师进行总结:原来不是所有重的物体在水中都是沉的,轻的都是浮的。看来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不是像我们想的这么简单,影响它的因素可能有好多好多呢?你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?
活动三: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
(1)教师出示橡皮,学生猜想:将其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?如果用小刀切一半,它的轻重和大小都变了,这时半块橡皮在水中是沉还是浮?理由是什么?(浮:因为变小变轻了;沉:因为还是橡皮)如果将半块橡皮再切一半,变成原来的四分之一,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?再切一半,变成八分之一呢?要想知道结果,就需要用实验验证。(学生将猜想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并注明理由)
(2)教师介绍实验用物品:橡皮、胡萝卜,小刀,厚纸板。
强调注意事项:①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,不要划破手;②在课桌上垫一张厚纸板,防止课桌被划花式伤。
学生根据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进行实验。
(3)总结归纳,得出结论
①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:橡皮在水中是沉底的,把它切成二分之一、四分之一、八分之一,它在水中都是沉的;萝卜在水中是浮的,把它切成二分之一、四分之一、八分之一,它在水中都是浮的。
学生概括,得出实验结论一: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的,变小变轻都是沉的。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浮的,变小变轻都是浮的。
②教师提问:将物体变小了,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没有改变,那如果将物体变大变重后再放入水中,是否一样呢?
教师演示实验:将回形针和木块变大,然后放在水中,观察沉浮。
得出结论二: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的,变大变重都是沉的。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浮的,变大变重都是浮的。
③结合上述两个实验,学生总结结论,教师补充:
由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,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,它在水中的沉浮不改变。
环节三:小结作业
小结:学生自主分享本节课的收获,教师进行鼓励和表扬。
作业:想一想,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,那为什么轮船在水中却能浮在水面上呢?
【板书设计】
【答辩题目解析】
1.简述物体的浮沉条件。
【参考答案】
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时,物体上浮F浮>G物,上浮;
当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时,物体悬浮(能停在水中任何地方)F浮=G物,悬浮;
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时,物体下沉F浮
2.为什么在每个活动前都要让学生进行猜想和记录,理由是什么?
【参考答案】
科学学科旨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,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,让学生乐于动脑思考,对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。而本次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都是通过生活周围常见物体的认识,了解物体在水中会出现两种情况:沉或者浮,而学生在生活中不难见到这些现象,但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敏捷性还有待提高,往往认识不够深刻,所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来猜想,并尝试自己解释其理由和依据,养成说话有理有据;再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,用实际行动沿验证自我猜想,养成实事求是、科学严谨的态度。
小学科学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》
一、考题回顾
二、考题解析
【教学过程】
环节一:导入新课
教师播放一段音频,提问学生:在音频中都听到了什么声音?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?进而引入本节课题——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》。
环节二:新课讲授
活动一:耳朵的结构和功能
(1)露出耳朵(耳廓),并提问:这就是我们的耳朵,有它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吗?
(2)PPT呈现耳朵的构造剖面图,教师组织同桌之间结合图片互相观察、讨论耳的构造及功能。同学回答:耳由耳廓、耳道、鼓膜、听小骨、耳蜗、听觉神经等构成。
(3)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:根据它们的功能、位置我们把它们分为外耳、中耳、内耳。耳廓、耳道属于外耳。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线。听小骨属于中耳。这个像蜗牛壳的是耳蜗,这一束黄黄的就是听觉神经。这是内耳。声波由耳廓收集来进入耳道,引起鼓膜振动,振动传达到听小骨,听小骨的振动引起耳蜗里液体的震动,再传达到听神经。听神经再把这个讯号传达到大脑,形成声音。我们就听见声音了。
活动二: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
(1)刚才我们了解了声音传播的途径,要想听到声音的重要条件是引起鼓膜的震动。当声音传达到鼓膜时是怎样振动的?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展示。
(2)①展示实验器材,将它们做成一个鼓膜模拟装置。(PPT上呈现器材和做好的鼓膜模拟装置。)
教师讲解并演示实验:我们先把气球皮蒙在玻璃杯上,再用橡皮筋固定,尽量的绷紧些,因为我们的鼓膜就是很薄的、有弹性的一层膜。就像这样,接着再把纸片撒点在上面,敲击音叉,观察气球皮上的纸片有什么现象。
把队鼓分别放在远处和近处,再轻敲和重敲观察纸片的反应有什么不同。(音叉敲的越重,队鼓离的越近,气球皮上的纸片动的越明显)
②播放一段音乐,让同学把手放在耳后,手掌围住耳朵,手掌跟随老师开合。教师提问:听音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?(我们把手掌张开,声音就小,合拢就大。)
(3)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,教师总结:其实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,当外界的声音传到耳朵里,会引起鼓膜振动,我们就听到了外界发出的声音;手掌合拢时就像我们耳廓的延续,它可以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。
环节三:巩固提高
比较乌龟的耳朵和人耳的不同。(乌龟的耳朵长在脖子的左右两侧,没有明显的耳廓,它的眼睛后面有两个看起来像贴着的薄膜一样的东西,这就是龟的耳朵。)
环节四:小结作业
小结: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。
开放性作业:课下收集并了解动物收集信息的其他方式,下节课进行交流。
【板书设计】
【答辩题目解析】
1.简述人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。
【参考答案】
耳廓(收集声波);外耳道(传递声波);鼓膜(产生振动);听小骨(传递振动);耳蜗(产生神经信号);听神经(报告大脑)。
2.本节课你是如何突破重难点的?
【参考答案】
声音在耳朵里的传递是一个肉眼不可视的过程,但学生的先前学习已经为这里的学习作了铺垫:如物体振动产生声音;声音可以通过气体、固体、液体传播;包括课始的实验,形象地点明了振动可以在物体间传递。因此为了突破这个难点,同样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(结合图片)大致知道耳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。再以实验的强化,让学生更加完整的认识整个传递的过程。紧接着,耳廓作用的猜测与验证,使学生认识到耳廓不可或缺的作用。
小学科学《探索侵蚀的实验》
一、考题回顾
二、考题解析
【教学过程】
环节一:导入新课
【复习导入】上节课,各小组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,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侵蚀的实验。看看,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、合理,土地的侵蚀又与哪些因素有关?
环节二:新课讲授
活动:探索侵蚀因素
活动前:【提出问题】(回顾猜想)侵蚀的因素有哪些?
【学生回答】坡度的大小、有无植被覆盖、降雨量的大小。
【提出问题】我们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不科学、不合理的地方?需要修改吗?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?
【学生活动】小组讨论,修改实验方案
【学生汇报】①每次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,其他条件不变。
②应设置对照组,“径流”中泥沙越多,说明土地被侵蚀得越严重。
【教师提示】实验开始后就不要动土地模型;注意用容器接住“径流”;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。
活动中:小组实验,注意分工明确,及时记录实验现象
活动后:【学生汇报】坡度大的比坡度小的“径流”浑浊,说明坡度的大小与土地的侵蚀程度有关。(同理:有无植被覆盖、降雨量的大小)
【教师总结】土地的侵蚀与坡度的大小、有无植被覆盖、降雨量的大小等因素有关。
环节三:巩固提高
出示“黄河水”“水土流失”等相关图片和录像。并提问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?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?
环节四:小结作业
小结:请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;
作业: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?
【板书设计】
【答辩题目解析】
1.侵蚀的灾害?
【参考答案】
(1)改变土地利用格局。
(2)改变动植物生境乃至恶化。
(3)引发自然灾害,并带来次生灾害。
(4)影响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。
(5)对农林牧畜等产业经济造成不利影响。
(6)水土流失使得土壤理化性质恶化。
(7)引发环境生态功能和格局发生较大变化,改变地形地貌。
(8)破坏生态景观。
2.关于本节课实验的优化建议有什么?
【参考答案】
(1)实验组和对照组能同时实验,增强了实验中的对比性与直观性。
(2)一组实验由至少3个人操作的简化为可一人操作,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。
(3)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减少了实验当中土壤和水的用量,节约资源。
(4)改进后的器材由空饮料瓶和装修后剩余的木条组成,废物利用、变废为宝,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。
点击进入>>>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解析汇总
关注临沂教师招聘微信号(linyijs),及时获取重要考试资讯,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临沂教师资格考试网